同样是亲外甥,为何长孙无忌坚决反对魏王李泰当太子?(万万没想到)

zhiyongz 阅读: 2024-05-14 10:01:10 评论:0

  唐朝(618年—907年),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,共历二十一帝,享国二百八十九年。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,使唐朝达到全盛。天宝末年,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。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、宦官专权现象,国力渐衰。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都是自己的亲外甥,长孙无忌为什么反对魏王李泰当太子的详细介绍,一起来看看吧!

  贞观后期,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三个儿子(太子李承乾、魏王李泰、晋王治)发生了太子之争。贞观十七年(643年),太子李承乾因谋反事泄而被废,李泰、李治对太子之位展开了最后斗争。

  李治的礼法地位和政治实力都比不上哥哥李泰,可是贞观太子之争最后胜利者却是李治(唐高宗)。而李治获胜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的舅舅、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对李治的大力支持。

 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,李泰、李治都是长孙皇后的亲生儿子、长孙无忌的亲外甥,他们谁当太子都不会影响长孙无忌的国舅地位。既然如此,长孙无忌为什么坚决反对魏王李泰当太子呢?

  首先,在贞观太子之争中,李泰的夺嫡方针有些过于讨好唐太宗,与大臣的关系走得不是很近。因为长孙无忌之前被长孙皇后长期压制,所以李泰与长孙无忌的关系不如李治亲近。

其次,由于各种原因,李泰魏王阵营的主要成员大多是以文臣书生组成的,其中不少核心成员都是原来李建成的旧部,比如王珪、韦挺。而长孙无忌与这些大臣的关系一直不好,互有竞争。

最后,长孙无忌支持李治当太子并不是出于亲情,而是为了能在唐太宗去世后获得首席托孤大臣的权位。对于长孙无忌来说,支持哪个皇子当太子的关键是看哪个太子比较容易被自己控制。

就当时的情况来看,在朝廷中势力很小、性格“软弱仁孝”的李治肯定要比朝中势力很大、性格又“凶险”的李泰好控制。只是长孙无忌没有想到,李治的真实面目比李泰要可怕得多。

  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
部分内容源于互联网,请仔细甄别真实性!如涉及关于钱的内容,更请谨慎对待!网址:https://www.tashuo.net/articles/21440.html

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。
声明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发表评论
搜索
排行榜
关注我们

扫一扫关注我们,了解最新精彩内容